中美关税放宽背景下,海运市场近期确实出现需求激增、舱位紧张的“热潮”,背后是政策红利、市场预期与供应链博弈共同作用的结果,以下从关税政策影响、海运市场逻辑、卖家行为动机三个层面展开分析,并结合实际案例与潜在风险,解读这一现象的深层逻辑。
关税放宽:释放出口需求,重构贸易成本逻辑
中美关税摩擦自2018年起持续多年,双方对数千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(最高达25%),直接推高了贸易成本,2023年以来,美国逐步对部分中国商品恢复关税豁免(如小家电、电机设备、工业零部件等),2024年进一步扩大豁免范围并延长有效期,2025年初又传出对更多消费品(如家具、服装、电子产品)降低关税的消息,关税放宽的核心影响是:降低进口成本→刺激美国进口商采购需求→中国出口商订单激增→海运需求被动放大。
海运热潮的底层逻辑:供需错配与政策红利叠加
关税放宽并非孤立事件,其与全球供应链恢复、美国补库存周期、海运市场自身特性交织,共同引爆了海运热潮,具体表现为“三升一紧”:
出口需求“跳升”
关税敏感型商品出口率先反弹,以家具为例,美国对中国家具的关税曾高达25%,关税放宽后进口成本下降约15%-20%,美国零售商(如沃尔玛、Target)为应对下半年销售旺季(黑五、圣诞),集中向中国工厂下单,据中国海关数据,2024年二季度中国对美家具出口同比增长28%,家电出口增长19%,远超整体出口增速(约8%),出口订单激增直接转化为海运需求——上海至美西航线集装箱量2024年6月同比增长35%,美东航线增长22%。
海运价格“回升”
需求激增下,海运价格快速反弹,2024年5月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(SCFI)美西航线运价较年初上涨40%,美东航线上涨32%,部分热门舱位价格甚至接近2021年高位,海运公司(如中远海运、马士基)虽在2023年新增部分运力,但短期内难以匹配突发需求,尤其美西港口(洛杉矶、长滩)因劳动力谈判、设备短缺等问题,效率仍未完全恢复,进一步加剧运价上涨预期。
舱位竞争“白热化”
舱位从“可选”变为“抢不到”,以往卖家提前1-2周订舱即可,现在需提前1-2个月,且常面临“秒空”——某深圳电子卖家反映,“6月订8月的美西舱位,货代告知已排到9月,加价30%才能插队”,货运代理(Freight Forwarder)的“舱位黄牛”现象重现,部分代理囤积舱位后加价出售,进一步推高实际运输成本。
政策预期“催逼”
卖家抢仓的核心动机之一是政策不确定性,当前关税放宽多为“阶段性豁免”(如有效期至2024年底),卖家担忧2025年美国大选后政策收紧,因此选择“窗口期备货”:一方面锁定当前低关税成本(如某家具企业测算,关税从25%降至7.5%,单柜成本节省约5000美元);另一方面避免未来政策反转后“无货可卖”,某跨境电商卖家直言:“现在不备货,明年关税若反弹,利润直接砍半,只能赌这波红利。”
卖家“抢仓备货”的紧迫性:三重压力下的必然选择
对卖家而言,抢仓备货是应对“成本、时效、库存”三重压力的被动防御,也是主动锁定红利的策略:
成本锁定:关税+运费的“双窗口”
当前处于“低关税+相对低运费”的短暂窗口,若关税未来收紧(如恢复25%),叠加运费上涨(机构预测年底美西运价或再涨20%),综合成本可能较当前增加30%-40%,某东莞玩具出口商测算:“现在1个40尺柜到美西,关税+运费合计约1.2万美元,若政策反转后可能达1.8万美元,现在多备100柜,就能节省600万美元。”
时效保障:规避供应链“卡脖子”
海运时效从“稳定”变为“不可控”,美西港口当前平均滞港时间约5-7天(疫情前仅1-2天),加上订舱延迟,货物从出厂到美国仓库的周期已从45天拉长至60-70天,若错过8月备货高峰,圣诞季订单将无法交付——美国零售商通常要求10月底前到货,否则取消订单,某服装卖家透露:“6月不发货,黑五档期就空了,全年30%的销量靠这波,赌不起。”
库存博弈:应对终端需求“爆发”
美国零售商库存处于历史低位,2024年5月美国零售商库存销售比(I/S)为1.2,低于疫情前均值1.35,补库存需求强烈,中国卖家若能提前备货至美国海外仓,可快速响应黑五、网一订单,抢占市场份额,某亚马逊卖家表示:“现在海外仓库存告急,多备1万件货,黑五期间就能多赚200万,运费涨这点不算什么。”
潜在风险与应对:抢仓不是“万能药”
尽管抢仓备货是当前主流选择,但卖家需警惕两大风险:
库存积压风险
若关税放宽后需求不及预期(如美国消费疲软),或政策豁免期延长,过度备货可能导致库存积压,2021年海运热潮后,大量卖家因库存滞销被迫低价清货,亏损惨重,建议卖家结合历史销售数据、美国PMI等经济指标动态调整备货量,避免盲目跟风。
供应链韧性不足
过度依赖海运可能放大风险,部分卖家开始探索“海运+空运”组合(如海运备大货、空运补急单),或布局墨西哥、东南亚中转仓(规避美国对华关税),但短期成本较高,仅适用于高附加值商品(如3C产品)。
中美关税放宽本质上是“政策红利刺激需求→海运供需失衡→卖家抢仓备货”的连锁反应,对卖家而言,当前需在“抓住红利”与“控制风险”间平衡——既要利用关税窗口锁定成本、抢占舱位,也要避免库存过剩,而海运市场的热潮可能持续至2024年底,直至关税政策明朗化、新增运力释放或美国需求见顶,未来几个月,“抢仓”仍将是中美跨境供应链的关键词。





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