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跨境物流中,洛杉矶、芝加哥、新泽西等城市的“卡派货卡住”现象并非偶然,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,这三个城市作为美国物流网络的核心枢纽,其地理位置、功能定位、基础设施压力等特性,决定了它们更容易成为货物中转和派送的“堵点”,以下从具体原因展开分析:
地理位置:枢纽定位导致“流量过载”
这三个城市是美国物流网络的“咽喉”,天然承担了货物集散、中转、分拨的核心功能,流量集中必然伴随拥堵风险:
洛杉矶:西海岸门户,港口与陆运的“第一关”
洛杉矶(及周边长滩)是美国西海岸最大的港口群(洛杉矶港+长滩港占全美25%以上的进口货物吞吐量),几乎所有从亚洲进口的货物(尤其是中国跨境包裹)都会经此入境,货物到港后,需通过卡车(“港到仓”)转运至本地或全美仓库,再分拨至末端派送,但:
- 港口拥堵常态化:两港年吞吐量超2000万标准箱,码头吊装、集装箱堆放、海关查验等环节常因效率不足(如码头工人罢工、设备故障)导致货物卸船延迟,进而积压在港口周边的“待提区”,卡车无法及时提柜,形成“第一道卡”;
- 陆运枢纽压力:洛杉矶同时是美国西部陆运枢纽,连接加州及中西部,本地卡车运力(尤其是短途接驳的“港车”)长期紧张(美国卡车司机缺口超8万人),提柜后从港口到仓库的“短驳”环节也可能因卡车调度不足、高速拥堵(如I-5、I-10高速常年车流量饱和)而延迟,货物在“港-仓”段就已“卡住”。
芝加哥:中部中转“十字路口”,分拨压力集中
芝加哥是美国地理中心,也是全美最大的铁路、公路枢纽(美国6条一级铁路干线、10余条州际高速交汇于此),承担了中西部及东海岸的货物中转分拨功能(约30%的全美陆运货物需经芝加哥集散),其“卡住”的核心原因是:
- 中转链路过长:货物从西海岸(如洛杉矶)经铁路或长途卡车运抵芝加哥后,需在本地仓库完成“二次分拣”(按目的地拆柜、分拨给不同区域的派送卡车),若仓库分拣效率不足(如旺季人手短缺、系统故障),或铁路/长途卡车到站时间集中(导致仓库“爆仓”),货物会在分拨环节滞留,表现为“卡在芝加哥”;
- 气候与交通干扰:芝加哥冬季多暴雪、夏季多雷暴,极端天气会导致公路封闭、铁路停运,进一步加剧货物中转延迟(如2023年12月芝加哥暴雪曾导致超3000辆卡车滞留在高速,仓库无法正常收货)。
新泽西:东海岸“最后一公里”前的“缓冲带”
新泽西紧邻纽约(全美最大消费市场),是东海岸货物进入纽约及周边(康涅狄格、宾夕法尼亚等)的“前置仓枢纽”,其“卡住”本质是末端派送压力向中转枢纽的传导:
- “近邻效应”下的流量集中:纽约都市圈人口超2000万,日均配送需求极大,但纽约市区(曼哈顿等)因交通管制(如货车限行、高额进城费)、停车困难等问题,末端派送效率低(城市内单程配送耗时可能是郊区的3倍),大量货物会先囤积在新泽西的仓库(如纽瓦克、伊丽莎白),等待“错峰派送”或“合并配送”,导致仓库库存积压,看起来像“货物卡在新泽西”;
- 港口与铁路的叠加压力:新泽西西临纽瓦克港(美国东海岸第三大集装箱港),东接美铁东北走廊(全美最繁忙铁路线),货物经港口/铁路到港后,需先在本地完成清关、分拣,再转运至纽约或其他东部城市,若清关延迟(如海关查验率上升)或铁路卸货效率低,会进一步加剧新泽西仓库的“滞留”。
共性核心原因:物流网络的“系统性压力”
除了三个城市的独特定位,“卡住”现象还有更深层的共性原因,直接暴露了美国物流网络的脆弱性:
基础设施老化与效率不足
美国多数港口、仓库、铁路的基础设施建于上世纪,自动化程度低(如洛杉矶港自动化码头占比不足10%,而中国深圳港超50%),处理能力跟不上跨境电商爆发式增长的货物量,旺季时洛杉矶港的集装箱“堆存周期”可能从正常的3天延长至7天,仓库分拣效率下降50%,直接导致卡车提柜/提货延迟。
劳动力短缺的“卡脖子”效应
- 卡车司机缺口:美国卡车司机缺口常年超8万人(美国卡车运输协会ATA数据),尤其是短途接驳司机(港口-仓库)和末端派送司机(城市内配送)最紧缺,旺季时,司机薪资可能上涨30%-50%,仍“一车难求”,导致货物到港/到仓后无人运输,被迫滞留;
- 仓库工人不足:分拣、装卸、理货等仓库岗位依赖人工,而美国服务业劳动力流动性大(尤其在低薪岗位),旺季时仓库人手缺口可能达20%-30%,分拣延迟直接导致货物无法按时转运。
政策与合规的“隐性延误”
- 海关与安检强化:美国海关对进口货物的查验率逐年上升(尤其是高价值、低申报货物),若货物因申报不符、文件缺失被扣留,可能导致“卡在港口/清关点”(洛杉矶、新泽西的海关查验中心集中,此类延误更常见);
- 环保与交通管制:洛杉矶港实施“零排放计划”,限制高排放卡车进入港区(需安装DPF过滤器),不符合标准的卡车无法提柜;芝加哥、纽约等城市对货车实施“高峰限行”(如纽约曼哈顿7-10点禁止货车进入),进一步压缩了有效运输时间。
旺季“潮汐式流量”的冲击
跨境电商的“旺季效应”(黑五、网一、圣诞季)导致货物量短期内激增(旺季货量可能是淡季的3-5倍),而物流网络的“弹性冗余”不足——港口、仓库、运力的处理能力是按“平均流量”设计的,一旦超过阈值,整个链路会从“顺畅”变成“拥堵”,洛杉矶(西海岸旺季第一站)、芝加哥(中部中转枢纽)、新泽西(东部末端前置仓)作为流量“节点”,首当其冲成为“堵点”。
如何减少“卡住”风险?
对货主或物流商而言,可通过以下方式降低风险:
- 错峰发货:避开9-12月旺季,或提前1-2个月备货,减少旺季流量冲击;
- 选择“非枢纽”中转:例如西海岸可选奥克兰港(压力小于洛杉矶),东海岸可选萨凡纳港(替代纽约/纽瓦克港),中部可选亚特兰大(分流芝加哥压力);
- 优化物流商合作:选择在枢纽城市有自有仓库或稳定运力的物流商(如具备“港到仓”专线车队、与码头/海关有优先合作的企业),提升货物处理效率;
- 数字化追踪:通过物流管理系统(TMS)实时监控货物状态,一旦出现滞留预警(如到港后48小时未提柜),及时协调加急处理。
洛杉矶、芝加哥、新泽西的“卡派货卡住”,本质是“枢纽定位+流量过载+基础设施/劳动力短板+政策限制”的叠加结果,这些城市作为美国物流网络的“主动脉”,既是效率的保障,也因“流量集中”成为最脆弱的环节,随着跨境电商规模扩大,若美国物流基础设施和劳动力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,此类“卡住”现象可能会长期存在。






网友评论